初夏,甘肃河西走廊玉米播种进入尾声。听说武威市凉州区有不少农民流转几百亩甚至上千亩耕地种粮食,并且种粮的积极性很高,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资料图】
在凉州区武南镇下中畦村,记者见到了村里的种粮大户李双学,他今年流转了2000亩耕地,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
“您为何流转这么多地种粮食呢?”记者开门见山。
“答案全在地里。”这位皮肤黝黑、身材壮硕的西北汉子卖了个关子,带着记者来到正在播种作业的农田里。
记者看到,与普通农田不一样的是,这块田地块更大、更平整,并且铺设了滴灌设施;偌大的田被分成无数条种植带,每条宽度不足2米,每隔一条种了春小麦,麦苗已有10厘米高;集覆膜、播种、铺设滴灌带为一体的播种机,在北斗导航系统控制下,正在两条小麦种植带之间播种玉米。
在甘肃省凉州区武南镇下中畦村,村民在已经种了春小麦的田里套种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朋 摄
“你看到的这些,都是农田里发生的新变化。”李双学说,近年来,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技和农机推广等举措,让“田”字田变“口”字田,水肥一体化、机械化、套种技术等逐渐普及。
凉州区是甘肃小麦、玉米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记者从凉州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19年以来,凉州区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45.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8%。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拍摄的一处高标准农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朋 摄
农田里的新变化带动了种粮效益的提升。“按照去年小麦和玉米的价格,每亩地毛收入近3000元,除去土地流转、机耕、水肥、人工等费用开支2400元,每亩净收入近600元。”李双学说。
农田里的新变化还带动了种粮户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李双学说,现在种粮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成为趋势,机械化、土地托管等需求不断增加。他嗅到了商机,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并购置了各类农机40多台(套),围绕种粮,延伸发展了土地托管等业务。“去年,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面积1万亩,土地托管服务收入超过35万元。”
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正在播种作业。新华社记者王朋 摄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实施、综合机械化率提升,现在凉州区流转土地种粮食的农户越来越多。”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彬德说,今年粗略统计,凉州区流转200至500亩的种粮户有78户,流转500至1000亩的种粮户有41户,流转1000亩以上的种粮户有16户,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记者王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