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世界第六例
航天科技与医学前沿结合 罕见先心病患者成功“换心”
(相关资料图)
□通讯员 张伟 孙浩亮 宫丹丹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好久没这么畅快地走路了,我感到无比轻松!”成功“换心”后,张先生对自己的新生活充满向往,“虽然得了罕见先天性心脏病,但却这么幸运遇见邵主任团队,遇见‘火箭心’,让我获得了一次新生!”
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邵永丰主任团队不惧考验,为罕见先心病患者成功装入“火箭心”。此次进行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装入左心室辅助手术,为国内首例,世界第六例。
罕见 心脏和血管连接与正常人相反
61岁的张先生出生在江苏东海,从小体质就不如他人,活动能力很差,也经常感冒。“十几年前,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当地医院仔细做了全面检查,才知道原来自己患有一种罕见先天性心脏病——‘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张先生回忆,“从医生处得知,这种病全世界发病率只有0.2%-0.3%。我的心脏和血管的连接和正常人是相反的,让本不该承受高压力的右心室来供应全身血液灌注,就很容易发生心衰。”
因为查出太晚,此时的张先生心脏衰竭已经逐渐进入终末期,普通手术没有办法解决,只能吃药控制。此后的岁月里,心衰时不时发作一下,让张先生非常痛苦,成了医院的常客。“今年4月得知省人医邵永丰主任团队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火箭心’,且看到这些患者术后恢复很好,一个个健步如飞,我又萌生了希望,于是慕名而来。”张先生表示。
然而,此时国内还没有“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患者安装左心室辅助的先例,“本身这种疾病发病率就很低,安装左心室辅助的概率就更微乎其微,所以没有案例可考。即便在国际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搜索,迄今也只有5个这样的案例。”邵永丰团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惊险 克服四重困难放手一搏
心脏和血管的连接和正常人相反,带来的是一系列的挑战。“矫正性大动脉转位解剖结构与正常结构相反,心尖方向不一样,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走行方向也不一样,功能左室中的解剖结构也较正常左室内部结构不同。”面对这样的罕见患者,邵永丰团队提前做了大量“功课”。
“患者的二尖瓣三尖瓣调换位置,术中成型处理方案需要与常规手术不同;患者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走行方向与常规不同,行人工血管及升主动脉端侧吻合时其角度及长度设计也与常规不相同,吻合口就需要斜行,人工血管需要从右心室前行走;同时患者转位传导束走行位置也与常规患者明显不同,术中需要辨别并避免损伤。”
此外,所有的“相反”要求手术医生要更改平时手术习惯,仔细精确处理,辨别解剖结构,从而能够正确实施手术步骤。完成了全面仔细的术前检查,更联系国内顶尖团队一同斟酌制定了周密详尽的处理方案后,医护人员决定放手一搏。
上个月,成功手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张先生很快就拔除了气管插管,在病房里积极进行康复锻炼,恢复得越来越好。
创新 航天科技加持造福更多患者
而这国内首例、世界第六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成功安装左心室辅助手术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一颗国产“火箭心”。
心室辅助装置是被业界公认的除心脏移植外,最有效的治疗晚期心衰的手段,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做功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人工心脏”。作为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之一,“人工心脏”因制造精度和技术难度非常高,曾一度被国外技术所垄断。这颗拥有国内原创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箭心”,不仅打破这一局面,更充分利用了我国火箭制造的多项技术,被誉为医工紧密结合的智慧结晶。
“‘火箭心’不仅采用火箭制造常用的钛合金材料,质量轻且生物相容性好,更与造火箭伺服控制系统的研发团队进行合作研发,在电机、流体、控制、驱动、材料、精密加工等几个领域都应用了造火箭伺服系统的相关技术。”张先生并非南京首个“火箭心”获益患者,此前邵永丰也成功为一名体重112公斤的患者植入“火箭心”,未来“火箭心”还会造福更多患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