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由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谈起

2023-08-02 09:53:22     来源 : 光明日报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影片引发更多关注的,不是剧情,也不是人物,而是影片中的48首唐诗。影片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为影片提供了不一样的质地,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带来关于美的想象,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

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资料图)

《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带来关于美的想象,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古典诗词之美,既美在意象意境,也美在韵律情感。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

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在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诗歌《打个响指吧》曾多次出现,与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密切配合。更可贵的是,它充分发挥了诗歌在情感上的感染力,既像剧情的预言,又如令人难忘的回响,大大提升了剧集的艺术品位和思想深度。《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

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想告诉人们,长安的“形”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安的“神”却已然永恒。对影视作品而言,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

“文学之美”,不仅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也不仅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更美在创造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文学之美”,不仅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也不仅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更美在创造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比如,文学的一大优势是讲故事的能力十分强大,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都是文学叙事的长项。与文学作品相比,影视作品在文本特性描述方面处于劣势。

影视作品要想体现“文学之美”,需要在创作中借鉴文学的优势。《长安三万里》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种让观众作为旁观者的内聚焦视角,通过高适来讲述李白起伏的一生,进而来展现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兴衰,并捎带着勾画出王昌龄、岑参、王维、杜甫等人的命运轨迹。这些诗人的命运轨迹,共同编织出一首长安史诗。相较于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高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陌生而又“普通”,从高适的视角展开叙事,能够展现出凡人姿态,传递出高适作为“普通人”的情绪,这样容易拉近观众与历史和剧情的距离。这种叙事视角十分精巧,《了不起的盖茨比》《肖申克的救赎》等文学佳作都采用了这样的叙事视角。

从人物塑造的视角看,避免人物表面化、扁平化,努力塑造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是影视作品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与人物共情的利器。《长安三万里》虽然借鉴文学的叙事视角,但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却稍显不足。与之相比,其他一些比较成功的动画电影都有坚实的故事结构和让观众可信和共情的人物形象。《千与千寻》将小女孩千寻从进入油屋到最终拯救自己父母的冒险过程设计得十分精巧,同时也将千寻从普通女孩到拯救者的形象刻画得细腻而又感人。《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叙事上,将观众紧紧吸引在哪吒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惊险剧情之中。与此同时,一个颠覆传统的哪吒形象也立体地呈现出来。

“文学之美”是影视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支撑,缺乏文学之美的影视作品必然导致肤浅甚至粗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同时也借鉴文学的叙事手法和创意策略。比如,一些欧洲艺术片导演从乔伊斯、伍尔夫等人的意识流小说中寻找灵感,在电影中越来越多地把片段、来去突兀的回忆等和谐地穿插在现在式的叙事中,形成了当代电影和小说共享的一种快节奏闪回技巧。又如,当代日本导演滨口龙介从小说叙事中挖掘出一种更巧妙的方法来代替电影闪回,那就是让演员通过台词直接讲述过去,这样不仅可以重新编织过去,更可以与当下建立联系,从而产生复杂和多层面的艺术表达效果。

呈现“文学之美”既要将文学性有机融入影视作品,又要在将文学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文学也有自己的软肋,那就是文学的语言属于单一媒介,而且比较抽象。相较于文学,影视在再现具象事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影视是更通俗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挖掘“文学之美”、呈现“文学之美”,需要文学与影视双向奔赴,以文学涵养影视创作,以影视带动文学传播。在具体的影视创作中,既要将文学性有机融入作品,又要在将文学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在这方面,动画因为有更强的虚构能力和创造自由,在呈现“文学之美”方面具有优势。比如,《长安三万里》以动画来呈现诗歌意象就是成功的尝试。影片中,李白诗歌中充满想象力的时空穿梭和任意遨游,仅仅通过文字很难引起人的共鸣,但使用动画这种虚实相生的形式就把诗歌中的意境轻松呈现出来,从而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前几年出品的《中国古诗词动漫》也充分发挥了动画强大的虚构能力,将诗歌意象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今年出品的《中国奇谭》则通过动画手段将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和中华美学精神。

目前,《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等现当代小说,都已改编成影视作品,让现代观众可以通过影像化方式领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之美”。在全媒介时代,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力,也为了让作品中的“文学之美”得到广泛传播,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已开始有意识地将影视产品的衍生转化前置,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强化对影视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等作品,完全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它们在借鉴和整合不同文化资源上采取的是一种跨时空、跨媒介的拿来主义思路,通过脑洞大开的奇幻想象,将影视、动漫、游戏、文学等不同文化资源进行自由整合。正因如此,这些作品出版后迅速进行了影视化改编,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共振传播。

中国文学不仅有诗词,也有小说、戏剧、散文等其他体裁;不仅有数量庞大的文学作品,也有丰富的文人形象和文学故事。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严肃文学的魅力,让“文学之美”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作者:桂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

标签:

X 关闭